電視購物亂象多 多在推銷行畫或赝品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郭曉昊
近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簡稱中商聯媒購委)向媒體揭露了監測時發現的各類電視購物亂象,其中包括死灰複燃的假黃金首飾電視購物片。而除了黃金首飾、金銀币這類藏品外,電視購物欄目和一些網站上還會推銷書畫作品,對此,多位本地行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類書畫作品絕大多數是“行畫”甚至“赝品”,收藏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不過,盡管現時無論是電視購物欄目還是網購藝術品都不太靠譜,但藝術品機構仍看好藝術品線上拍賣市場,并沒因種種質疑而停下搶奪市場份額的腳步。
電視購物頻現“免費黃金”
“40克千足金6件套,原價兩萬多,現在隻需199元……”
“你沒有聽錯,還有最後幾分鐘,打進電話就送……”
電視購物這種不遺餘力的鼓動式叫賣,不少消費者并不陌生。雖然不能完全否認這種形式帶來的一些便利,但就古董藝術品門類而言,會有不少假冒僞劣産品混迹其中。據北京媒體報道,中商聯媒購委除了向公衆揭露電視購物亂象外,還建議成立“媒體購物行業專家團”,對包括電視購物、網絡購物、手機購物在内的媒體購物行業進行事前鑒定,統一監管。
中商聯媒購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機構曾在前年披露了近20個衛視鋪天蓋地幾十檔轟炸播放的各種“金首飾”電視購物,兩次檢測發現,這些金飾品不但黃金含量為零,還含緻癌物質镉,而且超标近3000倍。此後,商務部、工商總局等7部委聯合對電視購物專項整治,暫時遏制了虛假肆虐的勢頭。但近期,他們監測發現,類似的假黃金首飾電視購物片又卷土重來,且搖身變成了“收藏欄目”,改頭換面送金條。按照例牌,此類節目中必然有“專家”現身給藏友分析升值空間,講得頭頭是道,并告知觀衆每套藏品均配有國家權威收藏證書等。說到最後,他們才抛出真實意圖――貨真價實的金條是免費發放的,但消費者還需支付幾百元的檢測鑒定費。
古董商陳先生說,盡管這類“做局”者的手段不高明,但因為不少人輕信電視廣告,所以經常因“不明真相”而上當。“有的老人家退休了,總想讓自己手裡的那點錢可以保值、增值,又不懂互聯網,隻看到電視節目裡的廣告就信以為真,花錢買了各種金銀紀念章、紀念鈔、模型等。”陳先生說。他告訴記者,此類商品有真有假。說“真”是因為有的紀念币确實是真品,但網上價格其實比市場價還高出數倍;說“假”是因為很多東西隻有表面鍍了一層薄薄的金、銀,且是臆造品,并非國家權威部門正規發行的,因此頂多隻能算現代工藝品而沒有任何收藏投資價值。
網上行畫極大誤導藏家的審美觀
藝術品拍賣經營者、書畫行家陳绮雯認為,大部分購物網站上的書畫作品都是行畫,價格最便宜的一兩百,貴的好幾千,這其實也說明,真正拿書畫作為收藏品的群體并非大衆。“你可以去網上買衣服、鞋子,但去那上面買名家的作品恐怕不太靠譜。”她表示。也因此,她認為,藝術品電商目前對實體畫廊和拍賣行的影響不是很大。“收藏名家作品前一定要仔細研究真迹的藝術感染力,不看真迹隻在網上看圖片和介紹,很難看出作品的氣韻,難以分辨真僞。”她說道。
對于購物網站或電視購物欄目中出現的書畫作品,業内人士認為其最大的風險在于誤導了相當一部分收藏者的審美觀,他們一旦走錯路子,眼界就難以提高,進而吃更大的虧。“說到底,還是因為部分收藏者不想花工夫研究,又想走捷徑、賺快錢。”該業内人士表示。
另一位拍賣行負責人也表示,電視購物欄目中叫賣的書畫作品不可輕信。“有一次,在一檔節目中,有個畫家自稱是齊白石的孫子,因自幼生活在齊白石身邊,而深得其真傳。他自稱自己的作品曾在拍賣場上拍出數百萬元的高價。實際上,根本查無此人,但很多普通收藏者不知道怎麼去查。像這類人的作品,在現實市場中可能根本無人問津,因為畫得很差。”該負責人認為,藝術類商品和專業藝術品的市場應區分開來,如果收藏類電視節目主要起普及藝術文化知識的作用,那是值得鼓勵的,但如果随便收人廣告費就開播購物類節目,恐怕帶來的更多是負面影響。
網拍有利可圖 電商仍在發力
盡管不論是電視購物欄目還是網購藝術都風險多多, 但藝術品機構卻并沒因為種種的質疑而停下在線上拍賣搶奪市場份額的腳步。佳士得拍賣行最近宣布将于3月采用專場拍賣和網絡拍賣同時進行的方式悉數拍出已逝美國學者、著名古董商及大藏家安思遠的一批舊藏。有行家評論:“他們将這樣一批如此重要的拍品放置到目前還不算是主流的網絡拍賣平台上,可以顯示出佳士得力圖盡快占領網絡拍賣這一新興分類市場的野心。”
與此同時,資本也毫不遲疑地把手中的籌碼加在了藝術品電商的身上。繼去年下半年某藝術品電商獲得千萬元投資後,今年又有藝術品電商獲得1000萬美元A輪融資。“資本看的不是眼前而是趨勢。”一個從金融行業進入藝術品行業的專業人士蘇先生告訴記者,“行業的現狀、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不會阻礙資本進入的決心,隻要他們看到前面有巨大的利益。”
盡管網絡拍賣缺少法律規範為很多行家所擔憂,但是顯然進入這個行業的“先驅者”們并沒有因此而有過多的顧慮,靈活的市場運作經驗告訴他們,在商機出現之後,法律法規會随後來到。據有關負責人透露,國家标準委已正式立項《網絡拍賣規程》,旨在為網絡拍賣業确立國家标準,目前已進入報批階段,預計今年上半年會由國标委完成報批程序并公布,屆時網絡拍賣活動都可參照執行。
蘇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大多數電商的經營重點都是當代藝術家,原因就是他們要從源頭控制藝術品,把自己的經營風險降到最低,所以這一塊肯定是藝術品電商争奪的重點,“盡管之前出現電商和藝術家的糾紛,但是目前看來這件事并沒有把電商‘扳倒’,反倒讓這個行業因此而獲取經營的經驗”。而古玩的網絡拍賣和銷售在他看來是一塊比較難“啃”的“骨頭”,“鑒定、把關不僅僅是網絡銷售平台才頭疼的環節,所以線上銷售古玩可能比實體經營還更容易産生糾紛,尤其是大規模的線上經營”。他認為,誰想吃下這一塊“蛋糕”,就必須有公信力的鑒定專家和有古玩專業經驗的銷售團隊,但在目前的市場中實現難度極大,很可能隻能作為成熟的實體藝術品機構的“配套”出現。
電視購物欄目
推銷書畫的經典橋段
首先,作為畫家出現的“演員”一般都穿中式對襟上衣,強調其有水平,作品保真且價格低。這些作者一般都有“大師”、“巨匠”等各種稱号,但都不是什麼權威機構認證的,完全拿來唬人。
再者,宣傳内容必然會提到,該“橫空出世”的大師跟某幾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線名家共同入選了××專家名錄,并展示一些合照等,相當于狐假虎威。
第三,代表作必然曾在拍賣會上高價成交過,而電視購物欄目中兜售的作品跟其宣傳的價格相比卻是“跳樓價”。
第四,主持人會不遺餘力地鼓吹這些畫家是潛力股,并舉例早年齊白石、徐悲鴻等人的作品也很便宜,以此誤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