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币市場連年暴跌 如何才能拯救
來源:中國集币在線
自從猴币2016年5月第二輪發行之後,火熱的紀念币市場幾乎是一夜暴崩,然後一年以來,紀念币就完全沒有露頭的機會。這次暴跌幅度有多大?最高将近120元一枚的羊年紀念币,跌到40多元,最高60多元的航天紀念币,跌到20來元,猴币、雞币、孫中山紀念币更不用說,幾乎都是面值。那麼紀念币暴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都說紀念币的暴跌是天量發行造成的。的确,羊币發行量為7000萬枚,收藏市場備受歡迎,炒到了120元一枚。央行馬上把抗戰70周年調整到5億、航天币調整到3億、猴年紀念币調整到5億枚,如此巨量放出來,紀念币市場當然應聲而倒。說實話,直到猴年第二輪才崩盤,本身也已經是出乎意料。
紀念币崩盤源于天量發行隻是表面現象,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兩個。
一是央行要讓紀念币回歸收藏的本質;
二是紀念币本身無法流通的局限性。
這兩個原因結合起來,造成了如今進退維谷的窘境。
先說第一個原因
紀念币的收藏從九十年代開始興起,已經越來越變成一個畸形的收藏遊戲。紀念币原意是紀念當年發生的大事,給錢币愛好者一個收藏的念想。可是由于有利可圖,變成了一個商業遊戲,隻要國家發行當年的流通紀念币,大量的币商、銀行工作人員想法設法以面值獲得,然後随手就可以倒賣賺錢,彼時利潤甚至可以高達百分之幾百。
這種現象造成了後入門的錢币愛好者非要以高價才能買到心儀的紀念币,而大量的紀念币被币商或者小散戶囤積,甚至是整箱、整件,連開包都沒開,根本就不知道裡面是什麼。紀念币倒賣最瘋狂的時候,在網上的成箱成件的都連快遞包裝都不拆開又發往下一個賣家。這種就完全不是錢币收藏,而是一種倒賣投資更是一種擊鼓傳花的遊戲。
其實,國家不是第一次打擊紀念币的倒賣,93年的熊貓紀念币最貴的時候曾經炒到150多塊錢一枚,面值僅僅為5元。要知道這是90年代初期的150元,那時候很多人的一個月工資也不過三四百塊錢。後來國家也就是通過在97年香港回歸紀念币發行天量4000萬枚、周恩來誕辰紀念币2000萬枚直接打擊了投機市場。據說90年代初期北京一些币商就靠第一波上漲買房置業,也看到98年紀念币崩盤那些币商賣掉别墅做别的營生去了。
目前來看,央行依舊用“惠普”政策巨量發行來打壓市場炒作,但是貌似并沒有把握好這個度,雖然,确實有效控制了市場炒作,但是市場也因此一蹶不振,成了一灘軟泥。
宏觀調控能有效幹預市場,但是如何找到這個臨界點也确實重要。而如何把握這個這個臨界點,最合理的就是按需生産。
年前,也就是19年發行計劃出爐期間,中國印鈔造币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國的現金流通怎樣管理?錢币市場如何規範?這篇文章說透了!》。其中就提到,在之前高鐵紀念币的發行上就已經采用了“以需定産”的新方式!
但目前這種按需生産的兌換形式貌似隻是解決了銀行紀念币庫存問題,節約了造币廠的産能,高鐵币,改革币即便是按需生産,依舊在面值附近徘徊。
再來說說第二個原因
當央行持續實行“惠普政策”但紀念币卻依舊無法流通,那麼問題就來了!
紀念币目前局限性很大。唯一的價值恐怕就是錢币愛好者,裝個盒子自我欣賞一下。
有人說可以用紀念币作為作禮品,我不由呵呵了,單個的紀念币面值一元乃至十元,送小孩都不好意思吧,别給我提禮輕情意重這套。如果送整盒、整箱的,除非對方也是泉友,不然真會以為腦子燒壞了。至于現在開發用展示架做展示品、用特制鑰匙串做裝飾,我隻能說這些方法可行,但都是杯水車薪。
那麼如何才能拯救目前的紀念币市場呢?
紀念币至兌換之日起,如果是有市場溢價,大衆就更傾向于收藏投資(不出手),而當其一直處于面值,則必然需要通過市場流通産生損耗才能升值。而這種通過市場流通生态下的升值,才是真正持續的健康良性的升值。所以想要其流通:
一必須在巨量發行的基礎上(如果不巨量又會回到壓貨炒作的模式)。
二需要廣泛宣傳
三是建立更完善的預約兌換制度,按需生産的同時,杜絕囤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