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貴金屬貨币的演變和應用淺析
中國曆代金屬貨币的材質多采用銅,因銅具有熔點低易加工、耐腐蝕的優越性,且礦藏豐富。最早出現的金屬貨币是商朝的銅貝,商晚期西周早期出現的包金銅貝,算是最早的貴金屬貨币吧。商周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青銅時代,那時青銅冶煉鑄造技術發達,制作的青銅器非常精美,非後世者所得望其肩項。從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各種金箔制器來看,商周已經開始使用黃金制造器物。從薄薄的一層金箔可以看出黃金特有的“貴重、珍稀”的天然屬性,也側面說明當時黃金産量不大。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自行大力鑄造各種形制的金屬貨币,仍以銅币為主。如各種布泉、刀泉、圜錢、蟻鼻錢等。而此時貴金屬金銀币開始頻繁出現,如各種金魚币和餅金。當時黃金在各諸侯國中一般作為财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賞賜,少做流通币。唯一例外的是擁有“地利”的楚國,因域内多金,他們用黃金鑄造豪奢的稱量貨币爰金金钣、金餅,和銅錢一起流通。《戰國策。張子之楚貧》記載:。。。。。。張子曰:“王無求于晉國乎?”王曰:“黃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無求于晉國。”張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張子曰:“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妾聞将軍之晉國,偶有金千斤,進之左右,以供刍秣。”鄭袖亦以金五百斤。這個故事裡南後和鄭袖為了攔阻美女進宮,竟用金1500斤賄賂張儀,也說明了楚國多産金。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他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币,以秦币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币制度,即統一使用秦半兩。《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币為二。黃金以镒為名,為上币;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币;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币”。
西漢則是另一個多金的時代,史書記載當時黃金貨币存世和流通量極大。史載漢高祖賞賜給張良黃金“百镒”;漢武帝因衛青戰功,賞賜黃金千斤;漢武帝嫁女嫁妝僅黃金就十萬斤;王莽娶皇後,用了黃金三萬斤。。。。。。。西漢黃金多以金餅、馬蹄金、麟趾金形式存在。漢代的黃金貨币是法定的稱量貨币“上币”,流通地域較廣;那時黃金貨币以餅金為主,制成一兩(15.4克)或一斤(247克)的形制。大額餅金常用于大宗交易和祭祀、贖罪等,日常生活中貿易則更多的是使用銅币,有時也會根據交易需要,把金餅切割成小塊使用。漢武帝“協祥瑞而制”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多“因以班賜諸侯王”。1999年西安譚家鄉和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金餅,可以推測西漢時期黃金貨币極為盛行。
西漢貴金屬貨币除了黃金以外,還有白銀。《史記?平準書》載:“又造銀錫為白金。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圓之,其文龍……。盜鑄諸金錢罪皆死,而吏民之盜鑄白金者不可勝數。” 漢武帝的“白金三品”是銀錫合金,據學者研究,白金三品是對外(西域)貿易支付的貨币。漢代三斤白銀換一斤黃金,說明當時的白銀也很珍貴。
新莽王朝雖很短暫,但鑄造的貨币卻是品種繁多。一種為複古的布泉、刀泉等,錢文懸針篆之秀美,與春秋戰國布刀币的古篆可比肩;另一種貨币形制比較特别,屬于創新産品,如“國寶金匮”“一刀平五千”等。經過王莽币制改革以後,到東漢時黃金已不再作為貨币流通。
到了唐代,金屬貨币有了很大的改革和發展。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淵廢五铢,鑄“開元通寶”錢。錢文不書重量。“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铢命名鑄币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此體系一直沿用至1916年“洪憲通寶”,共一千三百年。唐代制作的金銀币,多用于賞賜、賞玩等。有時金銀币也作為洗兒錢、撒帳錢、祝壽錢、祈福錢等。
唐代金銀貨币另一個發展和變化是金銀铤、金銀餅大量運用,因唐代金銀礦非常豐富。唐代金銀铤、金銀餅多用于儲藏備、進貢、稅賦、軍費等,上面多刻有銘文(或墨書),内容涉及鑄造部門、重量、官員職務姓名、年月等。唐金銀铤(餅)按嚴格來說不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貨币,隻是具有支付手段和儲存手段的作用。
宋代是中國古錢發展的頂峰時期,各地大力鑄造和發行各種金、銀、銅、鐵币,以年号錢為多。多種規格的束腰形金銀錠則是宋代貴金屬貨币的另一種重要形制。宋金銀作為貨币應用非常廣泛,已經成為當時重要的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宋代宮廷中使用金銀錢的現象較為普遍,民間金銀的使用也遠遠超過以前的各朝,金銀的流通置換使金銀鋪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另一方面,北宋初年出現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币:交子。交子承擔起了貨币的部分職能。
南宋以後,年号錢減少,金銀币多作為壽慶和賞賜,上鑄各種吉語。《武林舊事》卷三《歲除》:“并随金錢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賜親王、貴邸、宰臣。”這些文獻都明确地記載宋金銀錢的廣泛使用和用途。南宋金銀貨币除了金銀錠、金銀币外,還有金箔,金箔上有金銀鋪、金銀匠名的戳記。
元代以紙鈔作為主要貨币,對外貿易使用白銀,金屬鑄币不多。雖然一直以來認為元錢鑄造粗糙,錢文草率,但其中仍不乏制作精美的少量寶錢,如元貞通寶等。
明正統以前的貨币制度是以寶鈔作為主币,銅錢作為輔币,提供給市場流通。白銀則是以金屬商品兼做支付手段的方式,長期以來在民間市場流通。由于白銀本身價值的穩定性,所以更受老百姓的歡迎。雖然大明政府極力推行“寶鈔”貨币制度,采用各種手段禁止民間使用金銀,随着大明寶鈔體系漸漸崩壞,銅币原材料又匮乏,就促使了白銀走上貨币的舞台。宋代是白銀貨币化的第一階段,明代則是第二階段和完成時期。從此以後,中國經濟踏上了四個多世紀的白銀與銅錢并行流通的雙元金屬貨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