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機制銀币收藏略談
來源:中國美術報網
中國近代機制銀币,俗稱“銀元”,主要成份是銀與銅的合金。于1949年退出流通領域後,從1980年前後開始又以“收藏品”的身份再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機制銀币則屬于機制币中較為廣泛的一種。其發展脈絡以及再次登上曆史舞台的價值值得深深考究。
機制銀币的發展脈絡
中國的機制銀币始于清朝。清代中晚期,随着國際貿易的發展,西方的銀币開始大量流入中國,市場上甚至出現了用外國銀币套購中國白銀的現象,引起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為了遏制這種現象,清政府開始自鑄銀币。
最早的機制銀币是光緒十年在吉林機器官局鑄造廠鑄造的,全套共5枚,面額分别為一錢、三錢、半兩、七錢、一兩五種。此套銀币鑄造後未及盛行即被廢止,因而傳世稀少。光緒十五年清政府又在廣東設局鑄造“光緒元寶”銀币,俗稱“龍洋”,也稱“七三反版”。
光緒十六年,“七三反版”停止鑄造,改鑄“七二反版”。“七二反版”銀币試鑄後,因将英文置于銀币正面的中國年号之内,被清政府以與體制不合為由禁止發行。後廣東錢局造币廠根據戶部欽準體制,将正面記省名、币重的英文移于背面,背面的漢文移于正面。光緒十六年廣為鑄造修改後的第三版“七二反版”,亦被稱為“廣東龍洋”。後來又鼓鑄銀輔币數種,開始廣泛流通。“廣東龍洋”直徑39.4厘米,重26.6-27.2克,成色90%。光緒三十一年,湖北省造币廠鑄造大清壹兩銀币,因流通不廣而告停鑄。宣統三年五月,天津造币總廠開鑄“大清銀币”。
中華民國元年,天津造币總廠先後鑄造孫中山開國紀念币、黎元洪開國紀念币、袁世凱共和紀念币。而四川造币廠則開鑄大漢銀币,于民國三年一月停鑄。
1927年北伐勝利後,改鑄一面為孫中山、一面為帆船的銀币,自此外國銀币逐漸被淘汰,“袁頭像銀币”和“孫頭像銀币”廣為流通。1935年以後,國民黨政府推行法币後,才禁止銀币流通。
1928年井岡山造币廠也開始在革命根據地“蘇區”籌建,鑄造銀币。井岡山造币廠的銀币上都戳有防止假銀币混淆的“工”字标記。1929年1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紅軍主力撤出贛南、閩西,“工”字銀币停止鑄造。1932年-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後,各區又陸續發行過幾種銀币,統稱為“蘇區銀行”。蘇區銀币發行數量不多、流通時間不成。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銀行按一定比價收兌全部銀币,近現代機制銀币徹底停止流通,退出貨币市場。
機制銀币的鑒賞及收藏
中國機制銀币制作精良、圖案考究;銀币系貴重金屬所鑄,存世量有限;近代銀币很多種類上的圖案、文字出于名人名家之手,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等方面原因,讓中國機制銀币跻身藏家們追捧的焦點,然而正是人們對機制銀币需求量的增加,使得機制銀币作僞也日益興盛。
對于中國機制銀币的鑒定,可以從尺寸大小和币重、音質音色、鑄造方式、文字圖案以及齒邊和包漿等方面判斷。
尺寸大小和币重:由于是機制币,因此其尺寸大小額定。機制銀币是銀與銅的合金,所含銀質精純,成色重量準确。含銀量在80%―90%之間。
音質音色:機制銀币在受到外物敲擊時,會發出不同聲響,許多人會采用“聽音辨器”的方法。―般情況下,真品敲擊之下所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通透悠長,而赝品的聲音有些短促發悶,有些尖利刺耳,都不自然。但這隻能作為輔助方式。
鑄造方式:機制銀币采用的是沖壓技術,銀币底闆平整,字體、圖案深峻,立體感強烈。部分保存較好的銀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還能清楚地看見機鑄紋。
文字圖案:機制銀币在文字圖案方面主要看有無改刻和修補。一般作僞者會通過修改年号,修補戳記,以普品替代珍品謀利。因此關于字體、圖案的詳細比對是破解這一作僞手段的良方。
齒邊和包漿:這兩點是機制銀币辨僞的重點。機制銀币在鑄壓後還需在滾邊機上滾齒,所以―般情況下,真品的齒邊清晰、整齊均勻,齒孔深峻。赝品齒邊紊亂,混沌不自然。包漿是機制銀币在使用過程中,長時間與空氣接觸,從而在銀币表面形成的一層氧化層。在不同情況下會産生不同顔色的包漿。真币的包漿是常年累月形成的,十分自然。而赝品的包漿由于是人為加上去的,則比較生硬。
對于機制币在市場中的情況,有藏家介紹,對于一些機制銀币,很多時候交易量很大,呈批買呈批賣,因為從這樣的大量交易中可以獲取差價利潤。當然珍稀罕見的除外。
錢币收藏家舒文峰認為,一般來講,經常在錢币市場轉悠的人,有類似币商的交易色彩,他們會在全國各地轉,找各地的差價,低進高出。
據市場人士介紹,最珍稀的錢币私下交易都是互相商量價格,很難定價,因為存世量太少,藏家很想要就出高價,賣家也不會把錢币身份降低,賣的太便宜。其中的交易理念就是,“用明天的價錢買今天的貨”。
對于錢币購藏買家而言,或許最理性的方式就是分散購買各類錢币,切勿将所有資金全部投入在某一個版塊。但是收藏要有明确的主線,比如以某一個造币廠的銀币為主、以某個時期的銀币為主或以某個專題為主線進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