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售假币三闆斧 識破貓膩可化解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亂世黃金,盛世收藏”,貴金屬紀念币由于其成色、價值皆由國家擔保,近些年來成為很多家庭的理财産品之一。然而很多人并不具備專業的收藏知識,往往被不法分子鑽了空子,經濟上遭到重大損失。“3.15”固然給消費者投訴打假的保障,但更多時候需要自身提高警惕,本文将總結一下近幾年來常見的假币詐騙手段,以警示投資者。
混淆概念,制造“稀罕物”
不法分子常利用報紙廣告、電視購物、電台廣播混淆币與章的概念,忽悠群衆。許多老百姓對傳統媒體有一定的依賴度,而又缺乏收藏投資的專業知識,難免接受某某專家在電視、廣播台為“珍品”宣傳造勢的洗腦。其實要分清币和章并不難:第一,看上面有沒有面值。紀念币是國家法定貨币,紀念章無論如何精美,畢竟隻是工藝品,這是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别。第二,每年中國人民銀行都會公布次年的貴金屬發行計劃,在紀念币發行前也會發出公告,如果留意,就可知别人宣傳的到底是不是紀念币。除此之外也要留意紀念鈔和測試鈔的區别,部分測試鈔在國營制鈔廠生産,因做工精美,一度被認為是珍稀的紀念鈔,其實它屬于票券的一種,升值前景并不明朗。
真料做假币,假币換名号
紀念币的價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稀有品種少則值數千,多則值數十萬,犯罪分子想方設法對其進行仿制,用的是真金白銀,但無論怎樣,始終不是真币,也就不具有真币的價值。近幾年,警方多次破獲假币制售點,繳獲假金銀币無數,其中很多都是“真金白銀”,但假的始終是假的。
另一批人,頭腦靈活些,在網絡交易平台上公然出售假币,标名“工藝品”或者“高仿品”,全然視國家法律法規而不顧,為制假售假的行徑助纣為虐,這些人也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海外鍍金,“洋身份”忽悠國人
誰說犯罪分子就不能“高大上”呢?有些制假者利用外國人對中國币鑒僞資料掌握的不完全,或直接與某些公司串通一氣,将假币銷往國外。随着互聯網的興起,很多網友掌握了網上購物技巧,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很多知識隻是書本上來的,脫離實際進行投資,往往吃虧――比較典型的做法,就是上傳一張吸引人的照片,影響他人的判斷分析。
紀念币制假售假行為始終存在,成為很多錢币投資者的心患。其實買真币還是要去正規的紀念币銷售渠道,中國金币總公司在官網上列出了各地特許經銷商的聯系方式,即使對紀念币缺乏知識了解,也能确保買到的是真币。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早晚有一天,消費者能夠積累一定的紀念币收藏投資知識,做到真正遠離假币。(供稿:吉林集币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張俊羽)
來源:中國金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