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币郵票:文化商品的典範
著名學者趙玉忠先生在他編撰的《文化市場學》中指出,“文化商品屬于商品範疇的一個類别,是指那些用來交換的、能夠滿足人們某種精神需要的文化産品。”
然而,在當今文化商品市場上,滿足人們的某種精神需要,早已不是文化商品唯一功能,因此,在筆者看來,文化商品應該定義為:在市場經濟時代,經過商品化,用來滿足人們精神享受、消費愛好和投資收藏的文化資源。按照這個定義,結合中國文化商品市場的實際,文化商品應包括藝術品、工藝品、收藏品、錢币、郵票等文化産品。
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錢币,以及作為郵資憑證的郵票,為何也是文化商品呢?也許有人會有所疑惑。事實上,退出流通的人民币早已失去其一般等價物的功能,而在科技日新月異、通訊日漸發達的今天,郵票也早已失去其郵資憑證的功能。因此,無論是錢币(僅指退出流通的人民币以及央行發行的法定紀念币)還是郵票,更多是作為文化商品而出現。無論是其藝術價值,收藏價值,還是其投資價值,都已逐漸為大衆所認可。
那麼,為何錢币、郵票能作為文化商品呢?其藝術價值、收藏價值與投資價值又如何體現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
第一,錢币郵票既能承載曆史文化,又具有藝術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錢币郵票,本身就具有文化價值及收藏屬性,不論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後,自中國錢币、郵票發行至今,其承載的曆史文化與所記載的内容,就涉及到了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教育、曆史、體育、外交、人物、花卉、山水等方面,内容之廣泛,題材之精選,無不反映着中國曆史的變遷、中國逐漸的富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錢币、郵票上的圖案,大多數是由藝術家精心繪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特别是發行時間越早的錢币、郵票,很多是由老一輩的著名藝術家手工繪稿,自行刻版,有些更是采用了中國古代藝術家的畫作,并且用高超的技藝将圖案印制在錢币、郵票上,例如《搗練圖》系列郵票,就是采用了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描繪了唐代婦女在搗練、理線、熨平和縫制勞動時的情景。郵票采用“高網線+調頻網”以及專色、多色等複雜印刷工藝,運用高超的技藝對細節進行調試與處理,再現了原畫的精美。
由此可見,錢币郵票的設計與制造本身就是蘊含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藝術屬性與曆史使命,符合“滿足人們精神享受、消費愛好”的文化商品定義。
第二, 錢币郵票作為滿足人們收藏投資需求的收藏品,早已完成商品化過程。商品化,專指原本不屬于買賣流通和通過貨币實行交換的事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化或變異為可以進行買賣和貨币等價交換的商品。錢币郵票的“商品化”,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集郵熱潮。
20世紀80年代,國人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衆文化消費得以迅猛發展。收藏,作為既可以豐富業餘生活,又具有投資性質的愛好,也逐步成為了不少人的愛好之一。在這個趨勢下,由國家限量發行的郵資憑證――郵票,俨然成為了點燃這一波收藏熱潮的引子。彼時,各地開始出現集郵熱潮,一些自發形成的露天郵市開始出現在各大城市中。随後,随着收藏人群的發展壯大,單純的郵票收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錢币也逐漸成為收藏的主流,北京馬甸福麗特、上海盧工、廣州縱原等聚集式的錢币郵票交易市場相繼建立并發展成熟,錢币郵票逐漸轉變成為具有深厚群衆基礎的大衆收藏品和可以進行買賣的商品。到如今,錢币郵票線上交易平台的建立,讓錢币郵票的商品化程度更深。人們可以在平台上選買藏品,之後在滿足最小提貨量的同時,選擇提取現貨,也可以選擇放在平台上繼續交易。錢币郵票的投資收藏性質,得到進一步的延伸。
以上兩點,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市場經濟時代,經過商品化,用來滿足人們精神享受、消費愛好和投資收藏的文化資源”這個文化商品的定義是如何在錢币郵票身上展現的。除此之外,錢币郵票還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在大衆中擁有極高的認可度。這種認可經過錢币郵票線上交易平台的發酵,更發掘了錢币郵票的投資、收藏、鑒賞等功能。
可以說,如今的錢币郵票已成為極具投資潛力的文化商品。相比于其他文化商品,其由國家發行,具有規範化、标準化、統一化的特點,未來必将乘搭“互聯網+”的東風,通過錢郵線上交易平台煥發全新的活力。
來源:新浪收藏